
秋裤还没安排上,脑梗风险先找上门了!随着气温“断崖式”下跌,各大医院门诊中脑梗等急症的就诊量明显上升。
脑梗起病急、进展快,每延误1分钟的救治,就有约190万个脑细胞死亡。一旦错过4.5小时的黄金治疗窗口,可能留下偏瘫、失语等后遗症。
更可怕的是,有数据指出,秋冬脑梗复发率比春夏高出30%以上,这与气温变化、人们的生活习惯改变密切相关。
第
1
点
—The First—
为啥秋冬脑梗“高发期”?

脑血管破裂或堵塞,在医学上统称为脑卒中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“中风”,主要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。为什么秋冬季成为脑血管的“危险时刻”?
从中医视角看,秋季气候干燥,人体津液易伤,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。而冬季寒气当令,寒主收引,可使血管收缩,血压波动增大。
现代医学也证实,气温下降可使血压上升,血管壁压力增大,容易导致原有斑块脱落和血管破裂。低温还会使血流相对变慢,更易形成血栓。
同时,人们秋冬季更偏爱高油高盐的食物来御寒,户外活动减少,饮水量也相应下降,这些因素都会增加脑梗的发生风险。
第
2
点
—The Second—
3个危险信号是瘀血阻窍的预警
脑梗本质是气血暂时无法顺畅到达脑部,导致脑组织短暂“缺血缺氧”,在完全缺氧前,身体可能出现持续几分钟到几小时的“小中风”症状,医学上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。
1
一过性视野黑矇
单眼或双眼突然看不清,甚至短暂失明。
眼睛是“肝之窍”,气血无法上荣于目,就会出现视物模糊。这种情况可能就持续几秒或几分钟,很容易被当成“没睡好”,但其实是脑部血管快要堵死的强烈预警。
2
运动功能障碍
单侧身体麻木、无力,走路打晃、抬不起胳膊。
这是“半身不遂之先兆”,因为气血瘀阻在一侧肢体的经络里,经络不通就会“麻、木、痛、无力”。可能有人觉得“活动活动就好了”,但哪怕症状几分钟就消失,也必须重视,这说明血管已经有明显狭窄,下次可能就不是“短暂堵塞”了。
3
言语与意识障碍
说话含糊、词不达意,或者突然眩晕、想呕吐。
“舌为心之苗”,语言功能和心、脑的气血供应密切相关,气血瘀阻导致脑窍失养,就会出现说话像“喝醉了”一样。而眩晕则是“痰瘀上蒙清窍”,痰湿和瘀血一起往上冲,影响了脑部的平衡功能,这也是脑梗的重要预警。
这些信号大多会在3小时内缓解,正因为“能自己好”,才容易被忽视。
但只要出现过一次,就说明脑梗风险已经很高,必须立刻做检查,别等“小中风”变成“真中风”。
第
3
点
—The Third—
脑梗“候选人”
有你吗?
脑梗并非凭空发生,它更偏爱某些人群。通过长期临床观察,医生总结出脑梗易发人群的共性特征。
饮食不节是脑梗年轻化的重要推手。高盐、高糖、高脂饮食会持续损伤血管内皮。中医认为“肥甘厚味,足生大疔”,过食膏粱厚味易损伤脾胃,滋生痰湿,痰瘀互结而阻塞脉络。
每日少吃3克盐,脑梗风险可降低20%。成人每日食盐量不应超过5克,同时要控制糖和精制碳水摄入,限制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。
久坐不动是现代人的通病。中医认为“久坐伤气”,气不足则血行不畅。白天每小时起身活动3-5分钟,经常踮脚、勾脚尖,可以促进静脉血回流。
每周保持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,如快走、游泳、慢跑,有助增强心肺功能、改善脑供血。
慢性脱水是容易被忽视的危险因素。身体长期缺水,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。中医强调“津血同源”,津液不足则血液黏稠,运行不畅。
晨起喝一杯温水,白天和运动后也要及时补充水分。健康男性每日需饮水1700毫升,健康女性每日饮水1500毫升。
脑小血管病变是隐匿的杀手。长期高血压、糖尿病可损伤小血管内皮,导致脑内血管狭窄甚至堵塞。中医认为这与“阴虚阳亢”、“痰瘀互结”有关。
30岁以上人群应定期体检,及早发现并控制血压、血糖和血脂水平,保持情绪稳定。
夜间高血压增加了脑梗风险。部分人夜间血压不降反升,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有关。中医认为这多与“肝阳上亢”、“心肾不交”有关。
保持情绪稳定、睡前避免剧烈运动、适当垫高枕头,有助于控制夜间血压。
如果你属于上面说的脑梗“高危人群”,秋冬季节更要多留个心眼,定期体检,调整生活习惯。
中医常说“上工治未病”,预防永远比治疗更重要,但如果真的出现不适,一定要相信科学,及时就医,别迷信偏方,以免耽误最佳治疗时间。
健康从来不是小事,尤其是在脑梗高发的秋冬季节,多一份警惕,就少一份风险。赶紧把这篇文章转给身边的人,提醒大家重视起来,一起平安度过这个“多事秋冬”!
宏图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